夏廷献: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(选载)(111)溯本求源 解疑释惑

金羽毛文苑  2021-05-20 07:00:00




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


内容简介
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;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“通俗读本”。全书观点鲜明,内容丰富,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、毛笔形成、基本笔法、骨文来历、汉字特征、结字技巧、草书格局、章法营造、法帖分析、书法鉴赏、书法命运、先贤经验、自身体会等。提出了诸如“超长画”“超大字”“神布局”“使用‘黑体’”“接纳‘饰书’”“书法精神”“书作‘三品级’”等新概念和新观点;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、采访交流的情况。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“文字足迹”。


111  溯本求源    解疑释惑  

      ——读《书法有法》一书印象 


拜读书法理论新著《书法有法》(孙晓云著,阿城主编,华艺出版社2001年10月北京第1版,新近上市)之后,感到该书是值得一读、比较好读、很有意思的一种书,堪称书法研究领域的一部“训诂学”——用现代通俗话阐释古代书论中难以理解的词语的意义。其特色是采用一个新的角度“朔本求源,解疑释惑”。现将读书过程中留下的一些“印象”,“回味”整理如下,以求教于著者和行家。

一、写法独特。著者一改理论著作的“传统写法”:结构“框架式”,论述“条股式”,说理“玄奥式”。用“散点式”的结构——59章(长短不一,最短的不到60个字),“随笔式”的论述——散文风格,“直白式”的说理——通俗易懂,把自己在书法实践中遇到的疑惑、困惑问题——也是不少书者都曾遇到的诸如:为什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和古人的理论相差甚远?流传千古的名言为什么和自己的状态不相干?书(笔)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等问题。采用“剥荀式”的手法,在向中国书法史的源头、古代书法理论的深处不懈地、递进地“追问”“诘问”中,把“四面八方”钻到脑子里的“问题虫子”一个个地“捉”了出来。在不断地解疑释惑中,给人留下了质朴、平实、真切的“阅读快感”。著者在书中,还披露了自己的家世和个人经历,使读者不仅对其“书”有所“了解”,也对其“人”有所“认识”,这在同类书论中是不多见的——也是该书在写作上的独特之处,这对于增加本书的可读性无疑是有益的。

二、图片珍贵。作为解疑释惑“论据”的“重要物证”——正文125幅大小不同的黑白“图片”,从第1章到第59章和娓娓道来的文字“一路同行”,交相辉映,相得益彰。时间跨度大,从殷周到当代都有——可以从“纵深”方向,看到书法发展的轨迹。收集范围广,涉及到北京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;南京、湖南、连云港、河南、上海、甘肃、宁波天一阁等博物馆藏品;美国、日本等处美术馆、博物馆藏品;都是一般书法爱好者难以见得到的。有些图片,如:连云港出土的西汉毛笔,西晋的青釉双坐书写瓷俑,东晋《王闽之墓志》、《高菘墓志》,康有为书《光绪帝密诏》等,台北故宫和美国、日本等处馆藏品的图片,都是孤陋寡闻的笔者平时根本无法见到的。如今不用出门——通过这本书,便目睹了从殷周到当代,从国内到境外这么多有价值的、有些甚至是稀世珍品的“风采”,令人分外愉悦。由衷地感谢著者和编者在这方面下的功夫。笔者的感受是:做学问就应该这么做。

三、考据细致。著者在解疑释惑中,对“问题虫子”,采取了多侧面多角度的追踪捕捉——分析归纳、考证推究,务求抓到“实质”,揭开“谜底”。其独特之处:一是以实物为根据。正如著者所说,由于古代没有录相,古人如何用笔作书,今人无法直观地看到,只能分析揣摩。因此,著者便从大量的实物(包括图片中画的实物)——毛笔、竹简、纸张、几、桌等工具入手;从碑贴、绘画等经典作品入手;从中国人种特性、生理特点入手;进行“见微知著”般地细致慎密考证,从“一滴水”折射出的“光点”中,“窥测”到完整的“太阳”,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。例如,对早期毛笔的考证,找出了笔杆粗细、毫毛刚柔与字形大小以及书体形成的关系。对“几”和“桌”考证后,得出了转笔运指的“无依托书法”,随着“桌”的普遍使用而衰亡了。对书画作品的考证,得出了“书画同源”的“源”是“笔法”相同等。二是以体验为依据。著者说:“我自己的躯体,自己的臂,自己的手,自己的生理自然与感受,便是超越时空最直接的证明、最可靠的依据。”著者从这个“已知数”出发,推究“无知数”。把自己从“童子功”开始至今几十年的习书经验,巧妙地“揉”到了全书的叙述中,既有心灵深处地“咏叹”反思,也有身体力行地实践——具体操作、亲身体验。从而揭示了古代书论中令今人难以明白的道理。例如,著者亲自体验手臂手腕在无依托状况下转笔和不转笔的效果,推理考证出古人“笔法”萌发的动机是科学、便捷、美观——从而完成了中国汉字的独特造型。体验一手拿纸一手无依托书写,揭示了“唐人尚法”的缘由。用亲身体验探索破译符合人的心理和生理自然状态的书法艺术美,开拓了新时期书法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。这种“以身试(笔)法”的治学精神,是值得称道的。

四、见解独到。著书就要立说,“立说”就要立前人未说之“说”或说得不深不明之“说”,而不是“故弄玄虚”“重炒冷饭”,说一些无用的、正确的“空说”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著者在对书法起源以及发展脉络的系统追踪“梳理”中,在捕捉一个个“问题虫子”解疑释惑中,还是立了不少独特之说、明白之说的。给笔者留下较深印象的有:对书法“有法”“完法”“变法”“无法”过程阶段的划分,尤其是“无法”概念的确立;书法的“形势”就是指“向背”;“笔法”是一把打开书法理论和实践中任何类型“锁”的“万能钥匙”;笔法的核心不外乎就是左右来回转笔;唐代尚法的“法”即为“转笔运指”;古人的书法字典中没有“提按”二字;所谓“再生笔意”,即“再生转笔的势头”;“楷法”并不是指楷书之法,而是不限于楷书的左右转笔还原的“楷模之法”;学某某字某某体,学的是某某笔法,而绝非是字的造型;不同的字体是各人不同的习惯用笔所致,书法的“个性”就是这样产生的;安排“笔法”的“共通宗旨”是“顺手”;书法和中国画,好比毛笔这一根藤上先后结出的两个瓜;真正高贵的艺术,是千百年来人工精心培育的鲜花,而决不是那些在路边随意摇曳的野草;等等。这些见解或不同于前人,或比前人说得明白,都能给书法爱好者以启迪,反思自己的习书教训。

以上四个方面,反映出著者眼光敏锐,观察细致,视角独特,因而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书法理论著作——文字、图片资料中形成《书法有法》的创作思路、独特观点和行文风格。这大概和著者一直在书画两个领域“游刃”,“悟”到了“视觉艺术”的“奥秘”,有一定关系吧。

当然,在“印象”中,也有觉得需要和著者商榷的地方。例如,说“书法终止于1600年前”,如果特指桌子普遍使用前的“无依托书法”——转笔运指用笔方法是可以的。如果是“泛指”书法,那就值得斟酌了。因为书法的“法”中,除了笔法,还有点画、结构、分布(行次、章法),这些“要素”一直还在发展嘛。再如,著者说:“中国进入抗日、内战、反右、文化大革命,其间书法艺术发展中断了四十年。”对这种“中断说”,笔者不能苟同。不说别的,就以著者个人经历为例,著者1955年出生,从3岁开始“每日不辍”练“童子功”,“搭字的间架结构”,23岁时,字已经写得很好了。这期间,正是反右、文革(1957——1976)。如果说这期间的书法艺术已经“中断”了,著者以及同著者年龄相近的书法家们又是怎么学习书法艺术的呢。笔者欣赏该书中这样一句话:“没有一种权力能够让书法的演变终止。”同理,没有一个“政治运动”能够“中断”书法艺术的发展——因为书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。对于这种“中断说”,笔者曾写过一篇短文《现代书法史“断层”了吗?》(刊《书法导报》2001年9月26日第7版),这里不再赘述。此外,著者在书中说,她的书法作品“经常被人误会为男的或老头子写的”。这说明著者的作品中透出的是“阳刚之气”。应该说这与著者在“三十而立”之前的七八年军旅生活可能有关。善于从亲身体验中琢磨“问题”的著者,在本书中几乎没有谈到这个时间不短的“存在”对自己“意识”——书法理念的潜移默化影响,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。



《中国书法千字文》金盾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


END

作者简介
     


夏廷献,河南省南阳市人。1944年出生于农家, 1964年入伍,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(海军大校)

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。幼时写大仿,与书法结缘。中学时,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,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。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。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“文字”工作,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“生命形态”。1999年出版了专著《书道犹兵——中国书法艺术新探》,提出了“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”的观点,揭示了“兵法与书法”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,探索了二者同理、同法、同势、同美的内在规律。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,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,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。

1999年之后,出版了《中国书法千字文》。在《书法导报》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出版有长篇小说、纪实文学、戏剧脚本、游记文学、工具书等。 


前文回顾



欢迎关注本公众号